英
快捷服务
内网资料
财务系统
实验室管理
智能柜管理
邮箱
院情简介
关于我们
研究院标识
组织机构
建设规划
合作委员会
现任领导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团队
全职人员
双聘人员
科研动态
科研项目
成果转化
成果推荐
产业化
交流合作
对外合作
学术交流
大仪共享
加入我们
招聘信息
人才政策
凝心聚力 共谋发展——衢州复旦研究院召开2025年度全职人员工作大会
2025-07-30
校地携手 共筑高地|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征一行莅临衢州复旦研究院考察调研
2025-07-23
我院党支部携手智慧产业公司党支部开展“迎七一”党建联建暨“送清凉”活动
2025-07-02
新机制 新分子 新转化|第二十一次全国干扰素与细胞因子学术会议在衢州成功举办
2025-07-02
校地携手 共谱新篇|衢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余成、院长何冬娟一行莅临我院交流合作
2025-06-25
研究院新闻
更多
凝心聚力 共谋发展——衢州复旦研究院召开2025年度全职人员工作大会
2025-07-30
校地携手 共筑高地|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征一行莅临衢州复旦研究院考察调研
2025-07-23
我院党支部携手智慧产业公司党支部开展“迎七一”党建联建暨“送清凉”活动
2025-07-02
新机制 新分子 新转化|第二十一次全国干扰素与细胞因子学术会议在衢州成功举办
2025-07-02
校地携手 共谱新篇|衢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余成、院长何冬娟一行莅临我院交流合作
2025-06-25
衢州市政协副主席、民进衢州市委会主委黄伟青率科技界别政协委员莅临我院调研
2025-06-11
双管齐下!衢州复旦研究院组织全体员工参与消防安全暨反诈宣传工作培训
2025-06-07
科研动态
更多
Cell Biomaterials | 王建新教授团队利用“Lab-in-the-loop”机器学习框架设计脑靶向纳米递送系统
充足的颅内药物累积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的关键。受限于血脑屏障的屏障作用,绝大多数药物分子难以进入脑部病变区域,严重限制了CNS疾病的药物选择。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DDSs)具有跨越血脑屏障和靶向病灶区域等优势,已有大量研究用于提高治疗性药物的脑内递送。近三十年来,科研人员构建了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白蛋白纳米粒、脂质纳米颗粒和纳米囊泡等多种DDSs,在临床前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临床试验效果仍有待提升。靶向递送效率不足是目前脑靶向DDSs面临的首要问题。通过整合现有文献数据发现,目前DDSs的脑部递送效率仅为游离药物的数倍,远未达到临床预期。同时,影响DDSs脑部递送的因素众多(如骨架材料、粒径、粒度分布、电荷、表面涂层、靶向配体结构、给药剂量、疾病模型等),各因素之间又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依赖人力筛选的传统制剂开发模式无法同时对多因素进行考察,不仅效率较低,而且探索范围非常有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脑靶向制剂的开发。。为有效提升DDSs的脑部递送效率,复旦大学药学院王建新
2025-07-18
Advanced Materials | 我院项目负责人孙涛副教授、复旦大学药学院蒋晨教授研究团队:基于工程化细菌外膜囊泡的共递送纳米平台克服免疫抵抗以增强胶质母细胞瘤的免疫治疗
除了血脑屏障(BBB)外,胶质母细胞瘤(GBM)免疫治疗的效果还受到以极低免疫原性为代表的内在性免疫抵抗和以免疫抑制性微环境为代表的适应性免疫抵抗的限制,这意味着需要联合递送多种免疫治疗剂或同时调节不同细胞。然而,不同免疫治疗剂在理化性质上的差异给载体的选择以及共递送系统的设计带来了巨大挑战。细菌外膜囊泡(OMVs)是一种由革兰氏阴性菌自发产生的纳米级双层脂质囊泡,因其具备作为载体(类似细胞外泌体)、免疫佐剂(从母菌的外膜和周质中继承许多免疫原性成分)以及跨越BBB(基于外膜蛋白与gp96的相互作用或者搭乘中性粒细胞)的多功能特性,在治疗GBM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然而,传统的OMVs在系统给药后会导致毒副作用以及BBB紧密连接的破坏。鉴于此,我院项目负责人孙涛副教授、复旦大学药学院蒋晨教授研究团队引入了经过工程化改造的OMVs以降低毒性,并进一步通过简单的肽修饰构建了一个模块化组装的纳米平台。该纳米平台表现出令人满意的生物安全性,并且在Angiopep-2的协助下能够连续穿越BBB并靶向GBM。随后,OMVs上的免疫原性物质以及所负载的CD47-siRNA和阿霉素能够分别促进巨噬细胞和小
2025-07-07
Advanced Science | 我院项目负责人魏刚、复旦大学药学院陆伟跃教授团队开发蛋白药物滴眼液用于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
以湿性老年黄斑变性(wAMD)为代表的新生血管性眼底疾病,主要累及视网膜和脉络膜等关键眼底组织。这些病变部位的新生血管极易发生渗漏或破裂,导致视网膜水肿或黄斑区出血,是老年人视力受损和失明的重要原因。由于眼睛存在多重吸收屏障,目前临床上药物治疗wAMD的标准方案为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药物,其中阿柏西普的应用最为广泛。这种侵入性的给药方式对医疗条件要求较高,且患者需多次注射,容易引发玻璃体出血、炎症、视网膜脱落等并发症,患者的依从性差。若能实现蛋白药物的无创眼内递送,将使患者能够居家自主用药,从而彻底改变现有wAMD的治疗模式,为患者带来更大的便利和更好的治疗体验。我院魏刚和复旦大学药学院陆伟跃教授研究团队深入探讨了一系列多肽递送载体与蛋白药物阿柏西普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揭示了这种相互作用对于促进阿柏西普眼内吸收的重要性。基于该原理,研究团队开发了阿柏西普/多肽非共价复合物滴眼液,既能延长阿柏西普在眼部的滞留时间,又能选择性地通过结膜-巩膜途径将阿柏西普高效递送至视网膜-脉络膜部位,并首次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体内实现了利用蛋白药物滴眼给药治疗wAMD,达到了
2025-03-03
信息公开
更多
通知公告
会议通知
04-27
2025
选择我们 选择未来!衢州复旦研究院2025招聘公告
07-30
2024
衢州复旦研究院诚招生物医药研发人才
07-18
2025
报名通知|第十二届“复旦之星”创业大赛衢州分赛区开始报名啦!
06-13
2025
会议通知|第二十一次全国干扰素与细胞因子学术会议第二轮通知
06-13
2025
第十二届“复旦之星”创业大赛开始报名啦!
12-05
2024
会议通知|欢迎参加 2024 长三角生物医药论坛
科研平台
更多
化学药物研究所
生物技术药物研究所
药物制剂研究所
临床前药物评价中心
分析测试中心
实验动物中心
图片掠影
更多
友情链接
复旦大学
衢州市人民政府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复旦大学药学院
衢州市科学技术局